这些年■◆,昭君博物院迎来了全国各地一拨又一拨的宾客,透过这里的历史烟云◆★,他们不仅会深刻理解王昭君的◆★★“只有香如故★★”★■◆■,更会在离开时带着民族团结的金色种子,在心灵的深处生根发芽■■◆,最终成长为一株株民族团结的参天大树,而无数这样的树就构成了坚如金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从主体建筑出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轴线上笔直的神道。神道及陵寝建筑群是我国古代丧葬礼仪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显示墓主不同身份等级地位的重要标志。昭君墓神道全长约400米、宽6米。神道两侧列置的石刻群既是墓葬的标志,也象征着威仪吉祥、驱灾避祸。昭君墓园共有石像生6对12尊◆◆★★★■。再外侧有四组对称性的建筑:东侧是数字5D影院和昭君故里纪念馆。西侧是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和单于大帐。东侧是中原农耕民族典型的砖木结构建筑,西侧则是北方游牧民族典型的穹庐式建筑■■。各展千秋,交相辉映◆◆◆★。
为了心中的大义大业,王昭君究竟承受了怎样的不适及煎熬?又如何度过了生活及心理上的一个个难关■★■■?她生长在山清水秀的荆楚大地,又经历过优裕的汉宫生活,在自然环境上要面对漠北的苦寒蛮荒★◆、飞沙走石。而在日常生活上要改为异族的住穹庐◆◆■★★、被毡裘、食畜肉、饮酪浆★■。远离故国与亲人■■◆◆◆★,“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在她与呼韩邪单于生下儿子伊屠智牙师不久,呼韩邪单于就不幸去世了。呼韩邪死后★★◆★,其长子复株累若鞮单于继位。按照匈奴■◆■“收继婚”的习俗凯发新泉污水处理公司,昭君应再嫁给复株累若鞮单于为妻◆★■。昭君提出归汉★■,汉朝却敕令其“从胡俗◆◆■★◆”。为了汉匈友好的大局,她忍受了所谓★■◆“子蒸其母”的委屈,“计利当计天下利”,再次牺牲了自己。
自此之后◆◆,王昭君在匈奴又生活了约30年■★。她与复株累若鞮单于生育了两个女儿。复株累若鞮单于也在与其生活11年后死去■★★,那时她还不到35岁。其后,她一直生活在匈奴境内★★,至去世也没再回过汉地■■◆★★。今天★★◆,我们不知她经受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但知道的是她没有陷入悲苦凄怨,而是浴火重生、再度升华★◆,几臻无我、利他、随缘之境。探其究竟,应源于她牢记着汉朝的重托,悲悯两边皆承受着战争苦难的百姓,更有着对人生不易、生命珍贵的深刻认知★■◆◆。多重的角色和身份★★、多年的融合与理解,使其内心闪耀着慈悲智慧的光芒■★:他乡亦为故乡、长城内外皆故乡★◆◆★■,天下没有远方、有爱就是天堂。所以,她义无反顾■★★、竭智竭力,为两边的苍生争取着和平、幸福与安康◆◆◆。“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六十年无战事,那该是多大的功德啊!故其去世后,单于为她举行了空前隆重的国葬■★◆◆★■,汉哀帝也派使者杨少徵前往吊祭,盛赞其“和国之殊功”★■★★。
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从远处望去■★■◆★,博物院的主体由两个梯形建筑连接而成,呈现出颇具美感的对称性与跨越性。建筑整体为半地下覆土式,呈土黄色◆★◆★★,外观酷似覆斗式汉墓形制。而若从空中俯瞰★■■◆,博物院整体呈长方形,由南至北◆■★,沿神道对称分布,神道的尽头便是巍峨高耸、庄严肃穆的昭君墓……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走出昭君墓★■■★,笔者思绪翻滚,感慨万千◆■◆■★★。这位汉家女子距今约2000余年■★■■◆★,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中依然灿烂光辉◆◆★,还是那么令人热爱◆★★★★◆、感念与颂扬。其一★◆★★◆◆,除呼和浩特市南郊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外,在内蒙古和山西北部,传说中的昭君墓还有十几处之多。其二■■■■,有关专家讲到◆◆★◆,以王昭君在历史上的地位◆★◆■★,这样的墓葬规格明显超出了规制。但这正是后人对其杰出功绩,发自内心与情感的纪念■★■★★★。其三★◆■,古代昭君题材的文学作品数量很多◆★★■,据不完全统计■■◆◆★,历代歌咏王昭君的诗词竟超千首,戏剧约五十种,小说约二十种等★★■◆★。最后,千百年来,在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中流传着许多昭君的传说和故事◆◆■★。这些故事讲述了她生前帮助人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而且死后仍然是人们的保护神。如今,还在不断产生新的传说……
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笔者首先走进匈奴历史博物馆■◆。一件件锈迹斑驳或金光闪闪的出土文物、一幅幅照片与一尊尊雕塑,仿佛让人穿越到那个匈奴称雄的遥远年代★■◆■。整个展览分为“匈奴的兴起”“匈奴与中原”“匈奴的经济与文化”“匈奴对后世的影响”四个单元。观览完毕,对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活跃了约五百年的匈奴的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政权组织、文化习俗及与其他各族特别是汉族的关系等,笔者终于有了较为完整的了解◆★★★■■。讲解员告诉我们,该馆于2017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匈奴历史博物馆■◆■,也吸引着匈牙利■■★■★、法国与日本等国的学者和游客争相前来。
◆◆◆■★“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陈列”是昭君博物院特色展览之一,也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座全面系统展示中国古代和亲文化的专题馆。笔者注意到该馆参观的人数较多,观看的时间也长■★,主要是因为多数人对这方面知识的欠缺或根本不了解。整个展览分为先秦时期、两汉时期、隋唐时期与元朝时期等七个单元。据悉◆★◆◆,和亲是国家大事,涉及战争与和平■◆◆★◆、边疆与民族◆★◆◆◆、外交与内政相关政策的调整等重大问题,所以对和亲者的选择比较慎重■★■★◆◆。中国古代有记载的和亲事件多达800多次。而纵观中国古代和亲历史◆■★◆◆■,许多重要的和亲事件发生在如今内蒙古地区■★◆■,或与活动在蒙古高原上的诸多政权有着密切的关系◆◆◆■★,多不胜举。
5月,内蒙古自治区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民族政策宣传月”。适此★★,笔者来到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黑河畔的昭君博物院。该院依托王昭君墓遗址、以博物馆区为基础,是座“一院多馆■■★★■■”的遗址性博物院■◆★★。无论春夏秋冬,这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都吸引着如潮的人流……
随后,笔者走进昭君出塞展◆◆。该展为常设展,分为故里闺中◆★、汉宫岁月、草原春秋、青冢史话与千古流传等五个单元。展览以王昭君生平事迹为创作主线,以文献史料为基础◆★★◆★,运用创作油画、场景雕塑★◆、沙盘地图、书法作品以及声光电等多元化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王昭君出塞和亲的前后过程★■◆,热情讴歌了这位女性为促进民族友好及经济文化交流做出的突出贡献■◆■。在声光电影里,当年的历史场景一个个鲜活灵动起来◆■★◆■,而《昭君出塞》《塞外昭君》《边塞贸易》等一幅幅大型油画又把这些场景予以永久镌刻……
昭君博物院的前身是昭君墓文物保护管理所,占地总面积45万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为1.5万平方米)■■◆★★◆,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昭君博物院重点展示昭君出塞佳话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该院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海峽两岸交流基地■★”◆■★“内蒙古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等。其院区环境优美、特色浓郁,处处体现着古代与现代、人文与自然的完美结合★★■■,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凯发新泉污水处理公司★■■◆。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昭君守国,诸夏蒙德★◆。”“交合结好,昭君是福。”与其同时代的焦延寿如此评价她的无上功德■■◆■★。《汉书》“匈奴传■★★”称赞昭君出塞后,“是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子孙续弹琵琶好★■■■,鸣镝无声六十年。她去世后,其侄子◆★■★■■、儿子、女儿、女婿、外孙三代共十余人,继续致力于汉匈友好◆◆★■★,有的甚至因此而献出生命。学者马翼如是赞叹:“一家三代,包括亲戚在内,在长达六十多年中◆■★★◆★,孜孜不倦地为两个长期对抗的强大民族的和平友好事业而献身的事例,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1961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刊发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撰写的《内蒙访古》。先生在文中深情地说道:“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凯发新泉污水处理公司,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博物院的最北端便是昭君墓,高约33米,占地面积约20亩◆■★■。走近墓前,沿着宽阔的石砌台阶拾级而上,中途平台有两座六角攒尖凉亭,亭内分别竖立两座汉白玉石碑★★◆■,碑文为蒙汉两种文字书写的■◆■“王昭君之墓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1997年立”■◆■★★。墓顶亭子中央立有石碑,正面镌刻王昭君画像,背面题词为“大德荫子孙■◆★★■★,杯土埋忠魂”。墓体正面东西两侧,分别矗立着清末民国时期的8通石碑。环墓绕行,墓底遍植草木花卉,墓体外围防护墙上镶嵌有现代书法家撰写的37块赞美昭君的诗文碑刻。墓园中松柏苍翠、杨柳依依,清脆的鸟鸣不时从天空划过……